古代女子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女子年龄称谓大全

问答大咖 2025-04-24 03:04:41 爱美食 23 次浏览 0个评论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女子有着独特的称谓,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年龄的划分方式,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习俗,本文将详细介绍古代女子的年龄称谓,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文化现象。

古代女子年龄称谓大全

幼年时期

  1. 婴(女):刚出生的女孩被称为“婴”,表示她如同婴儿般娇嫩。
  2. 孩提:指幼儿时期,即3岁之前的女孩。
  3. 龆龀:约指6至8岁的女孩,这一时期的女孩开始换牙,故有此称。
  4. 黄口:通常指10岁以下的女孩,因她们尚未成年,言语尚不成熟,故称“黄口”。
  5. 金钗之年:约指12岁左右的女孩,此时她们已到了可以佩戴金钗的年龄。
  6. 豆蔻年华:特指13至14岁的女孩,源自杜牧《赠别》中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形容少女正值青春妙龄。
  7. 及笄之年:指15岁,古时女子满15岁举行笄礼,表示成年,从此可以嫁人。

青年时期

  1. 碧玉年华:泛指16至20岁的年轻女子,意指她们如碧玉般美丽动人。
  2. 桃李年华:约指20岁左右的女子,因桃李花开时节正值青春年华,故以此比喻。
  3. 破瓜之年:指16岁,源于“破瓜”一词,意为将瓜一分为二,象征女子初长成。
  4. 摽梅之年:特指20岁,源自《诗经·召南·摽有梅》,用以形容女子正值婚嫁之龄。
  5. 花信年华:指24岁,因农历二月为百花盛开之时,故以此比喻女子正值盛年。
  6. 桃李争春:形容20岁上下的女子,意指她们如桃花、李花般竞相绽放。
  7. 二八年华:泛指16岁左右的女子,因古时以12年为一纪,两纪共24年,故称“二八”。

中年时期

  1. 摽梅之令:指20岁,与“摽梅之年”同义。
  2. 花信风:指30岁,因农历三月为花信风时节,故以此比喻女子正值盛年。
  3. 半老徐娘:特指40岁左右的妇女,意指她们虽已不再年轻,但仍风韵犹存。
  4. 不惑之年:指40岁,出自《论语·为政》,意指人到四十岁应能明辨是非而不迷惑。
  5. 知命之年:指50岁,源自《论语·为政》,意指人到五十岁应知天命而安于现状。
  6. 知非之年:亦指50岁,意指人到五十岁应明白自己的过错并加以改正。
  7. 艾服之年:泛指50岁以上的妇女,因古代认为50岁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故有此称。

老年时期

  1. 杖国之年:指60岁,因古代男子六十岁可以手执拐杖行走于国中,故有此称。
  2. 花甲之年:指60岁,源自干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甲子,故称“花甲”。
  3. 耳顺之年:指60岁,出自《论语·为政》,意指人到六十岁听力渐衰但仍能辨别是非。
  4. 古稀之年:指70岁,源自杜甫《曲江》诗中的“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指人到七十岁非常罕见。
  5. 杖朝之年:指80岁,因古代八十岁可以手执拐杖朝见天子,故有此称。
  6. 耄耋之年:泛指八九十岁的老人,耄”指八九十岁,“耋”指七八十岁。
  7. 期颐之年:指一百岁,源自《礼记·曲礼上》,意指人到百岁应享尽天年。

就是古代女子年龄称谓的大致分类和解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称谓并非绝对固定,在不同朝代和地区可能有所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这些称谓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转载请注明来自万号网,本文标题:《古代女子年龄称谓大全》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