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与目标
-
背景介绍: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曾是清代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其建筑艺术和园林设计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遭到了英法联军的严重破坏和掠夺,最终化为废墟,这一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一大悲剧。
-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圆明园的毁灭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及其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化保护意识,通过对圆明园遗址的保护现状和未来展望的探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与方法
- 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 圆明园被毁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 圆明园被毁后的国际反响和中国的反应
- 圆明园遗址的保护现状和挑战
- 圆明园的未来展望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方法:
- 讲述法:通过讲述圆明园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被毁的悲剧。
-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圆明园被毁的原因和后果,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
- 案例分析法:分析圆明园被毁后的国际反响和中国的反应,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维度。
- 实地考察法: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参观圆明园遗址,亲身感受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厚重。
教学过程设计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圆明园昔日的照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问:“你们知道这座美丽的园林为何会变成废墟吗?”
-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然后讲述圆明园被毁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包括英法联军的侵略、火烧圆明园等关键事件。
-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圆明园被毁的原因和后果,每组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全班分享,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
案例分析:分析圆明园被毁后国际社会的反应和中国的反应,讨论中西方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和做法。
-
实地考察(可选):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参观圆明园遗址,实地感受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厚重,回校后,学生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或摄影作品展示。
-
总结提升:回顾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
作业与评价
-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圆明园被毁事件的研究报告,内容包括事件的背景、经过、影响及个人感想。
-
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终结性评价则通过期末考试或项目展示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